最近,刷到一个短视频让人瞬间破防。没有华丽的配乐,没有知名演员,甚至没有任何剧情,仅有两位老人一前一后的走着路。
但视频上标注的文字,却让人的眼角变得湿润:
“妈妈检查身体都不告诉我,我和老公赶过去等检查完了说什么也不搭车。给儿女孙子一给就是一千一万的,自己搭个车却舍不得。”
朴实的文字,传达出当今社会真实现状:多少父母穷尽一生只为给子女更好的生活,但在遇到事情时却总选择自己硬抗。
上半生一刻不停地拼命赚钱,到了本应当安心休息、依靠子女时,却连去医院都不愿麻烦孩子,生怕招人厌烦。
“默默付出,不求回报”的态度,好似刻在他们的基因里,看着就让人心疼。
“中国式”家长的辛酸
安徽阜阳。一位父亲在家中登高干活不慎跌落,躺在地上久久无法起身。
这场意外,父亲一直瞒着家人。女儿放假回家查看监控发现这短短20秒的镜头,瞬间泪崩。
直到那一刻,父亲依然没有告诉任何人,甚至连医院也没去。唏嘘良久,我从张哥口中得知,原来他也曾遇到类似的状况。
6年前,他还是一个普通的城市打工人。父亲骑车的时候摔伤了胳膊,连拧毛巾都不住地颤抖,第二天却仍坚持去工地干活。
等到他从母亲口中得知这件事时,居然过去了两三年,父亲的手为此还落下了病根。
“如果当初我再争气一点,我爸也不至于老了还这么辛苦。”我能看出张哥的惭愧和懊悔,但是我想说的是,这就是典型的“中国式父母”啊。
天涯上有一个历经十年的老帖:
“你有没有想过:我们离开家的日子里,爸妈过着怎么样的生活?”
直到现在,这个帖子依然被网友不断提及。
从陆陆续续的回答里,可以看到满屏的感动和心酸:
每一次我们回家的时候,他们总能弄出一大桌子菜,给我们准备许多的水果、零食,还有衣服鞋子。
他们会和我们聊七大姑八大姨的八卦,领着我们去逛这逛那,热热闹闹十分温馨。
但没有我们在家的日子里,他们是“空巢老人”,他们会一直很安静,或许还有一些失落。
他们节约而简单,说话不多发呆不少,他们的生活远没有我们在家时的丰富多彩……
他们一盘菜可以吃很多天;
他们总是随身携带手机,怕我们来电;
为了看到远方你的样子,他们常常在电脑前一等就是几个小时,只为了你的朋友圈更新。
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,父母藏着太多的“不体面”。
他沉默寡言 却爱你一生
最近看到一个故事。
出生在沂蒙山区的陈小冬,由于常年在外地工作,给老家安装了监控。
本是因为母亲去世后,方便照看独居的父亲,没想到接下来的一幕幕却让他无比揪心。
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,可是老人总是闲不住。地里的农活放不下就算了,秋收结束,竟然还要骑着电动三轮去养殖场打零工。
一天80块钱的工资,常常要从早上七八点忙到晚上六点多,天黑透了才回家。
入秋后,北方的夜很凉,父亲黑灯瞎火,冷锅冷灶的对付着。
最让他难受的画面,是“父亲抬个矮板凳坐在家门口,呆呆地望着院外的那条车来车往、人去人回的小道,狗子趴在不远处。”
“67岁的人,看上去瘦削而衰老,说他76岁也不违和。”视频无声无息,却无时无刻不让陈小冬的内心饱受煎熬。
想起一句话:
“父母亲,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,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,你住在它里面,它为你挡风遮雨,给你温暖和安全。
可一旦你离开它,即使你会想它、爱它,也很少会关注它,了解它。”
每一个小心翼翼的父母,都害怕会被儿女遗弃。衰老的本质,就是一天天走向无力与虚弱。
工作再忙 也别忘了陪伴父母
曾看过一档动物类纪录片,讲了一头雄狮的故事。雄狮曾经威风凛凛,在年轻的时候是狮群的大王,带领狮子们四处捕猎。
可等它日渐衰老后,狮群中出现了一头年轻力壮的狮子,它三下五除二就把狮王轰下了台、逐出了狮群。
年老的雄狮,只得像孤魂野鬼般在草原上飘荡,只有时不时看向狮群的双眼中能看到一点点光彩,只是它再也没有能力回到狮群了,只得孤独等死。
动物如此,人亦然。
电影《楢山节考》里就出现过这样一个残忍的情形:
因为村落极端贫困和食物匮乏,以致于老人活到70岁的时候,就会由儿子亲自背着送到村子后面的楢山上去,任其老人自生自灭。
虽然,他们表面上都说,这是祭山神。
但所有人都知道,只是因为过了七十岁的老人,没有办法种地干活,只能在那里白白浪费粮食、花钱。
害怕被遗弃是人的天性,尤其在时常都能老人不被善待的新闻,这犹如给老人敲响的警钟,让多少人都不敢闹、不敢横。
对于父母来说,他们需要的并不多,无非就是一份安全感,能让他们坚信——
不管身体有多差,我们都不会遗弃他们、不管他们,更不会让他们在世界的角落里自生自灭。
当安全感不再缺失时,父母又怎会在儿女面前唯唯诺诺呢?
工作再忙,也别忘了抽空陪伴父母。
小时候,父母总能包容我们的小脾气,允许我们在窝里横,哪怕受伤害怕了,也会轻声安抚我们,“不怕不怕!”
如今,父母一天天衰老了,他们那颗饱经风霜的心也需要一份温柔,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能像过去的他们那样,毫不厌烦呢?